端午节文化的狂欢与雕版印刷业的寥落


提到端午节,我们会想到什么?香喷喷的粽子、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屈原和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自豪感。

然而,这样一种文化自豪感正面临着韩国人的“挑战”。就在几年前,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尽管专家出来表示这件事情与中国的端午节没有任何联系,但还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应,再加上韩国之前一再宣传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其实是韩国发明的和一系列韩国专家的“奇文怪论”,已经严重地损害了中韩两国的民族感情。

抛开民族感情和无休止的争论,单从保护我国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比韩国薄弱得多。近一百年来,一些珍贵的、代表我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遗产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正在逐渐消逝,一曲曲今日的“广陵散”正上演着悲情的绝响。

作为我国灿烂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雕版印刷正面临着消失和没落的尴尬境地。

——四川青羊宫14000多张价值无量的《道藏辑要》木刻印版陷入使用与保护两难境地一事,立即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引起强烈关注。而据了解,如果要对这些木刻印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重刻,最大难题却是——传统的雕刻工匠已经很难找到。

——江西金溪县浒湾镇200多米长的书铺街如今冷冷清清。曾经身怀绝技、刀法娴熟的刻书匠,如今仅存一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刻书这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被铅印技术所取代并逐渐消失,而当年在以刻书为生的居民也渐渐离去人世。如今,今年93岁的马岗人彭婵,一名当地的自梳女,成为了广东顺德唯一见证当年马岗刻书盛世的人。

——江苏扬州雕版印刷目前仅有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很多受艺者仅仅是凭借一种兴趣来学习,没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此项工作,甚至连这些传人的孩子也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

……

种种的萧疏寥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们似乎能够依稀感触到,在一个狭小而潮湿的雨巷中,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独自守着一大块未完成的雕版,和一些零散的雕刻工具,孤独地望着门外,雨水击打在早已磨得锃亮的石板上,发出的滴答声,更衬出老人的寂寥。

庆幸的是,韩国人的做法敲响了一些国内有识之士的警钟,国人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止争论中开始觉醒,真正地将目光放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本身,一系列文化项目的申遗活动拉开了序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决议,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与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技艺又一次获得新生。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雕版印刷作为一项表演项目和文化传承,已经在多个国内外展会和活动中大放异彩,其中就包括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和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为了弘扬雕版印刷技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江苏周”上,扬州雕版印刷的工匠们还分别为游客们展示雕刻、印刷、写样、齐栏这四个雕版印刷的关键步骤。雕版印刷还受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少先队员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一起动手体验了传统版画的印刷,所使用的印版便是通过雕版印刷雕刻而成的。在2016年6月12日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我国著名的雕版艺术家黄小建还在北京国贸现场表演雕版印刷的技艺。随着中国印刷博物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相继建立,雕版印刷技艺进入了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正在增强,人们对雕版印刷的兴趣和关注程度逐年增高,但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旧的技艺总是要被新的技术所覆盖,雕版承载的记忆和传播的功能一定也会被现在的高科技所取代,但中华千年来传承的文化精神却永远不能磨灭,也许,当一些身居水泥丛林中的人们日益被冷冰而枯燥的现代化设备操纵得身心疲惫时,沏上一杯香茶,拿起手中的刻刀,在茶香和刻刀声中才能感受到一份安宁。

 

 


沪印网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19481号-1